丁肇中:基础研究是社会发展原动力
1975-07-29 13:54:52 来源:中国科学报9月18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上,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大会特邀报告《科学与发展》的开头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发全场来自60多个国家500余名科学家的深思。
丁肇中说,德国物理学家与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腾贝格两百多年前提出:发现一种治牙痛的办法只要花费很短时间,且比发现另一个星球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有使用价值。那么,为什么要作基础研究呢?
对此,丁肇中的回答是:虽然从根本上,作出重大基础发现的科学家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非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才探索世界奥秘的,但这些成果依然惠及全人类。他表示,从上世纪初开始,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就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事实上,我们正享受着由基础研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技术成果,如通讯、电脑、医疗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基础科学研究大多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经费消耗巨大,并且短时间又根本看不到任何成果。国际空间站太空磁谱仪(AMS)就是一项这样的研究。”丁肇中说。
作为AMS计划的总主持人,丁肇中表示,宇宙中的反物质与暗物质等议题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因此,AMS实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占宇宙空间90%的暗物质,其次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
该工程集合了15个国家、60个研究机构、近600名一流物理学家的合力,才在2011年5月由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送上国际空间站开始搜集资料。然而,其最终能否完成预设的研究任务,多久完成研究任务,都还是未知数。
丁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由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风险,才使当今科学界对于研究项目的开设存在巨大争议:是支援“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将资源集中于技术转化和应用研究?
他表示,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具有竞争力,就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立即产生市场效益的实用性技术,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然而,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种观点目光短浅。
丁肇中说:“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化,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以转化了。技术的发展生根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发展经济的实用主义途径是不可能持久的。”
“基础研究的原始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而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丁肇中说。
(中国科技网)
相关阅读
- • 3·15丨中成药质量不合格报告 2025-03-17
- • 3·15丨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报告 2025-03-17
- • 断碳水、吃益生菌有用吗?权威指南教你减肥 2025-01-16
- • 有人“天然短睡眠”却无碍健康,科学家发现七个突变基因 2025-01-16
暂无评论
- 网友评论:
- 已有0条评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益择网”或“益择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择网,转载或摘编请必须注明益择网, http://www.51select.com/ ,用作其他用途请务必联系本网 。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