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发展需要助推器 ——研究者热议新形势下的地理学发展
2010-07-29 13:54:52 乔地 潘少奇 王凤一 徐旻发布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助力地理研究 便民利民服务社会
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认为,地理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研究地理、运用先进的地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优先掌握主动权,更能增强地理学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观测和调查是进行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可以提高观测的精度与准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说,“以黄土高原土地变化为例,通过遥感和地面观测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不同坡面尺度的系统分析,最终达到地理研究中过程与格局的耦合,更好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便民、利民,服务社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进一步分析了50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上的应用。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由气象、海洋、环境减灾、资源卫星组成的四大系统,多遥感数据与模型估算等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气象预测的精准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农业损失。
能源利用模式需创新 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在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看来,现今是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理学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全球范围内无形资源的分配成:为世界地理研究的热点,特别是气候资源、空间轨道、生物基因专利等更是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则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的角度作出评价: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显著,立足中国独特的地缘地貌,创新传统地理学发展模式,协调资源利用,开发新能源,寻找可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谈及能源消耗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单位GDP能耗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开发非水可再生能源、核电资源等,全方位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克服地理学会发展短板 培养人才“智囊团”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在对“学会”发展策略的思考中表示,地理学会作为地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仍然有许多短板问题亟待解决。传统模式中,地理学会自身的非营利性、公益性质使得它在工资、奖金、运营经费方面,都需要自己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会”的号召力、影响力、调控力。
那么,面对这些不足,“学会”又该采取怎样的方略,以谋求自身的长足发展呢?刘燕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了弥补短板,地学研究者需要在学会中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这也正是地理学会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学会要有选择性、方向性地培养一个前瞻、开放的“智囊团”——团内成员彼此间协同创新,在思维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刘燕华尤为看重科技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利用网络科技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种交流、评价的工作机制。他认为合理利用“智囊团”,将思想成果转变为社会现实,培养出一批走在地学思想前沿的领军者,将助力于地理学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通讯员 潘少奇 王凤一 徐旻 记者 乔地)
(中国科技网)
相关阅读
- • 3·15丨中成药质量不合格报告 2025-03-17
- • 3·15丨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报告 2025-03-17
- • 断碳水、吃益生菌有用吗?权威指南教你减肥 2025-01-16
- • 有人“天然短睡眠”却无碍健康,科学家发现七个突变基因 2025-01-16
暂无评论
- 网友评论:
- 已有0条评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益择网”或“益择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择网,转载或摘编请必须注明益择网, http://www.51select.com/ ,用作其他用途请务必联系本网 。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